术中耗材:
• 导引导管8F
• 中间导管 6Fneuron MAX 088
• GT68血栓抽吸系统
• 微导丝
• 微导管
• 取栓支架
• 球囊扩张导管 pioneer1.5mm*15mm fastunnell 2.5mm*15mm
• 支架 3mm*13mm
围手术期管理
• 替罗非班注射液6ml/h静脉泵入抗血小板聚集48小时后重叠4小时双抗
• 尼莫地平注射液静脉泵入预防脑血管痉挛
• 收缩压维持在130mmHg左右
• 阿托伐他汀钙片口服稳定斑块
• 血糖控制在10mmol/L
• 多进行翻身拍背、下肢功能锻炼,避免坠积性肺炎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
• 神经康复治疗加速神经功能恢复
术后随访
术后第一天
神经系统查体:神志转清,混合性失语,双眼瞳孔向左凝视好转,双侧瞳孔等大等圆,直径约3mm,对光反射迟钝,额纹对称,右侧鼻唇沟浅,伸舌右偏。右侧肢体肌力3级,右侧病理征阳性,脑膜刺激征阴性,全身深浅感觉无明显异常。
NIHSS评分:13分(意识水平提问1意识水平指令 1 视野 1 面瘫 2 右侧肢体无力 6 言语 2 )
术后3天查体
神志转清,混合性失语,双侧瞳孔等大等圆,直径约3mm,对光反射迟钝,额纹对称,右侧鼻唇沟浅,伸舌右偏。右侧肢体肌力3级+,右侧病理征阳性,脑膜刺激征阴性,全身深浅感觉无明显异常。
NIHSS评分:10分(意识水平提问 1 意识水平指令 1 面瘫 1 右侧上肢 2 右侧下肢2 感觉 1 言语 2 )
GCS评分:15分(E4V5M6)
术后二周:
神清,轻度右侧中枢性面舌瘫,部分失语,右上肢肌力4级,右下肢肌力5级-
病例总结
•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。入院时有右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,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。
• 患者肢体瘫痪、口角歪斜、失语症状,查体有右侧中枢性面瘫、右侧肢体瘫痪,结合颅脑CTA检查,考虑前循环血管闭塞。
• 患者为醒后卒中,超过溶栓时间窗,结合颅脑CTP提示左侧额颞顶叶灌注异常,考虑存在缺血半暗带,符合急诊取栓指征
• 术后病情再次发生变化,及时诊断明确,进行急诊处理,可挽救患者生命。
• 病人术后再次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:
1. 球扩支架展开不好、贴壁差:
• 在支架植入过程中,球囊扩张不足或过度都可能导致支架展开不良。若支架未能完全贴壁,则会在血管壁与支架之间形成空隙,这些空隙可能成为血栓形成的潜在场所。
• 支架贴壁不良还可能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,进一步促进血栓形成。内皮细胞在维持血管通畅性和抗凝方面起着重要作用,其功能受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。
• 解决方法包括在手术过程中使用适当大小的球囊进行扩张,确保支架充分展开并紧密贴附于血管壁。同时,术者应熟练掌握支架植入技术,以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。
2. 患者对抗凝、抗血小板药物不敏感:
• 个体差异可能导致部分患者对常用的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不佳。这可能是由于药物代谢、吸收或药物抵抗等原因所致。
• 药物不敏感可能使患者在术后仍处于高凝状态,从而增加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风险。
• 对于这类患者,医生可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。同时,定期进行凝血功能和血小板功能的监测也至关重要,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药物不敏感的问题。
3. 外加术后补充液体量少,术后高凝状态:
• 术后补充液体量不足可能导致血容量不足和血液浓缩,进而增加血液粘度,促进血栓形成。
• 高凝状态是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。血液的高凝状态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,如手术创伤、失血、卧床等。
• 为了预防术后高凝状态,医生应确保患者在术后得到足够的液体补充,以维持正常的血容量和血液稀释度。同时,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液粘度也非常重要,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高凝状态。
第二次手术使用Fastunnel顺利捅过支架内再狭窄段,球囊扩张成形后患者血管再通良好。